工件實施電鍍前,對工件所做的準備工作總稱為前處理,也稱為預處理。前處理主要包括整平、拋光、除油、除銹、表面活化、局部絕緣等。
前處理的目的是使工件的表面狀態(tài)滿足電鍍時的要求,獲得高質(zhì)量的電鍍層。另外,清潔工件也可以防止對電鍍液的污染。前處理對整個電鍍工藝是十分重要的。
實踐表明,很多電鍍質(zhì)量問題不是電鍍工藝本身的問題,而是鍍前處理不當所致。金屬制品在電鍍以前能有滿足要求的表面狀態(tài)是取得優(yōu)質(zhì)鍍層的前提。在粗糙的金屬表面和有油污的金屬表面,無法獲得平滑光亮的鍍層。

電鍍后處理是電鍍沉積層完成后而進行的后續(xù)處理。目的是進一步提高鍍層的耐蝕性、裝飾性等。后處理的措施有拋光、鈍化、封閉、出光、著色、除氫等。電鍍液是酸性的,氫氧化鈉是堿,電鍍后處理洗氫氧化鈉是為了進行酸堿中和,防止殘留的酸性物質(zhì)腐蝕鍍件。
常見鍍后處理:
拋光處理
拋光是通過化學拋光或機械拋光來提高金屬工件表面的平整性和降低表面粗糙度的工藝過程,它既能直接用于金屬的表面加工,也用于金屬工件鍍前處理及鍍后精加工。如銅、鎳等合金以及鍍后的銅、鎳、鉻等金屬鍍層的裝飾性精加工。
鈍化處理
所謂鈍化處理是指在一定的溶液中進行化學處理,在鍍層上形成一層堅實致密的,穩(wěn)定性高的薄膜的金屬表面處理方法。鈍化使鍍層耐蝕性大大提高并能增加表面光澤和抗污染能力。這種方法用途很廣,鍍鋅、銅等后,都可以進行鈍化處理。
除氫處理
大部分金屬基體如鋼鐵、銅,在前處理(酸洗、陰極電解除油)及電沉積過程中,都會產(chǎn)生“氫”,有部分還沒來得及形成“氫氣”即以“氫原子”的形式滲入到基體和鍍層中,使鍍件產(chǎn)生脆性,嚴重降低零件的抗拉強度,稱為氫脆。因此在航天航空、汽車制造等領域使用的零件鍍后都必須經(jīng)過“除氫”處理,有些在使用中要求抗拉強度高的零件也要進行“除氫”處理。除氫處理是在200℃左右的溫度下進行的,處理時間根據(jù)零件要求的抗拉強度來決定。除氫處理應在鍍后的3小時內(nèi)進行。
著色處理
金屬表面著色是在特定的溶液中采用化學、電化學、置換或熱處理等方法在金屬表面形成一層顏色各異的膜或干擾膜層。由于各種金屬氧化物顏色不同,從而使著色金屬表面呈現(xiàn)不同的顏色,改變了原有金屬的外觀,達到模仿昂貴金屬、仿古、裝飾等目的。
涂膜處理
涂膜就是對銀及仿金鍍層的零件,涂覆或浸一層透明的有機膜層,起到防止或延續(xù)鍍層變色的工序。
封閉處理
就是為了提高工件在大氣中的抗腐蝕能力,采用物理、化學或電化學的方法,使其表面(或中間鍍層)均勻地覆蓋一層膜層,這種工藝稱為封閉。
前處理對電鍍效果影響起關鍵作用,而后處理對電鍍零件性能的提升有明顯促進作用,為保證電鍍零件的使用性能,合理的鍍后處理的工序是必須的。